宿遷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宿遷調查隊
2015年2月11日
2014年,全市上下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“新常態”的新要求,著力加大穩增長、促改革、調結構、惠民生工作力度,全市經濟仍然保持持續穩定增長,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,新型工業化、新型城鎮化、農業現代化步入新階段,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,發展質量穩步提升。
一、綜合
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。初步核算,201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30.68億元,比上年增長10.8%,比全省增速快2.1個百分點。其中一產實現251.65億元,增長3.5%;二產實現933.56億元,增長12.6%;三產實現745.48億元,增長11.0%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3.0:48.4:38.6,其中一產比重較上年下降0.4個百分點,二產和三產比重較上年分別提高0.3個和0.1個百分點。人均GDP達4萬元,按平均匯率算,達6506美元。主要指標增速領先全省。全市16項經濟指標中,有9項指標增速位居全省前三,其中5項指標增速位居全省第一,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,實際利用外資,全體居民、城鎮居民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。3項指標增速居全省第二,即工業投資、房地產開發投資、工業用電量。1項指標增速居全省第三,即進出口總額。
圖1全市三次產業結構(%)
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。一是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強化。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長13.7%,比GDP增速快2.9個百分點,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1.9%,拉動GDP增速5.6個百分點。全部工業占GDP的比重達40.4%,較上年提高0.3個百分點。二是服務業貢獻逐步提升。全市服務業增速比GDP增速快0.2個百分點,服務業對全市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8.0%,拉動全市增速4.1個百分點。其中金融業增加值增長19.8%。三是新興產業發展較快。全年新興產業實現銷售收入801.2億元,比上年增長31.3%。其中新材料、節能環保、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逐步發展成為新興產業的三大重點領域,分別實現銷售收入323.6億元、137.4億元和104.0億元,占新興產業總銷售的40.4%、17.1%和13.0%。
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持平。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.4%,和2013年持平,比2012年回落0.4個百分點。八大類商品和服務項目價格“七升一降”。“七升”即為:食品上漲3.1%,衣著上漲3.4%,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上漲4.0%,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上漲1.6%,交通和通信上漲0.3%,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上漲2.2%,居住上漲2.5%。“一降”即為:煙酒及用品下降2.2%。
節能環保扎實推進。2014年,全市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為0.34噸標準煤/萬元,比上年下降12.8%。其中輕工業能耗下降9.5%,重工業能耗下降19.6%。深入實施大氣質量提升專項整治行動,全市PM2.5、PM10濃度分別下降8.8%和8.1%,空氣質量優良率進一步提升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%,境內國控、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調東線水質目標控制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%,32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地表水水質監測評價斷面中,有31個達標,達標率為96.8%。
2014年,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較好,但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,主要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,部分指標增速回落;實體經濟困難加重,部分行業持續低迷;產業質態依然不高,轉型升級任重道遠;資源要素制約凸顯,節能減排壓力增大;城鄉統籌任務艱巨,公共服務體系不夠完善,民生工作尚有不少差距等。
二、農林牧漁業
農業經濟穩步推進。2014年,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51.65億元,可比價增長3.5%。其中農業161.02億元,林業11.17億元,牧業34.56億元,漁業39.73億元,農林牧漁服務業5.16億元,占比分別為64.0%、4.4%、13.7%、15.8%和2.1%。
糧食生產穩步增長。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65.19萬畝,比上年增加6.13萬畝,增長0.7%;全年糧食總產389.15萬噸,比上年增產13.16萬噸,增長3.5%。其中夏糧161.19萬噸,比上年增產8.6萬噸;秋糧227.96萬噸,比上年增產4.56萬噸。糧食單產450公斤/畝,比上年增長2.8%。
畜牧業、漁業穩步發展。全市生豬出欄269.86萬頭,家禽出欄9210萬只,分別比上年增長3.5%和0.3%。肉類總產量36.11萬噸,禽蛋產量14.6萬噸,分別比上年增長1.1%和0.8%。年末擁有部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10家,省級規模養殖場655家,生豬大中型規模養殖比重居全省首位。全市水產品產量26.5萬噸,比上年增長3.5%。
高效農業穩步發展。全市新增設施農業面積8.5萬畝,設施農業面積累計達到100.33萬畝,占耕地總面積的15.6%。8個永久性蔬菜基地新建面積1.1萬畝,累計達到5.49萬畝。新增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2個,累計達8個。新增“三品”120個,累計達815個,其中無公害農產品614個,綠色食品196個,有機農產品5個。“三品”產地面積達590萬畝,占耕地總面積的91.5%。全市設施漁業累計達22.55萬畝,新建標準化魚池1.01萬畝,改造標準化魚池2.78萬畝。
三、工業和建筑業
工業生產逐步趨穩。2014年,工業經濟運行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。全市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3.7%,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.5%,高出全省水平4.6個百分點,連續10年位居全省首位。按企業類型分,股份制企業增長13.1%,外商及港澳臺企業增長39.2%;按企業規模分,大中型企業增長12.9%,小微型企業增長16.0%;按輕重工業分,輕工業增長10.4%,重工業增長20.1%。全年工業用電量103.90億千瓦時,比上年增長9.5%。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30.55億元,比上年增長13.2%;實現利稅總額469.95億元,比上年增長3.7%。其中利潤總額328.93億元,增長4.6%。
圖42010-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趨勢圖
裝備制造業量增質優。全市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實現產值633.74億元,比上年增長27.1%,高于全市增速11.2個百分點,對全市工業產值的貢獻率達28.8%,拉動全市工業產值增長4.6個百分點。以“可成科技”、“可功科技”為代表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全年實現產值211.45億元,占裝備制造業的33.3%,居裝備制造業八大行業產值占比之首。分頁標題[/!--empirenews.page--]
高新技術產業增長較快。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683.72億元,比上年增長20.1%;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量的19.9%,比上年提高0.7個百分點。
工業產品產量增降不一。列入全市統計的工業產品共143個,其中66.4%的產品產量增長,增幅在30%以上的有37個,占25.9%。
建筑業穩步發展。2014年末,全市列統總承包和專業承包的建筑業企業有357家,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739.53億元,比上年增長12.9%;完成竣工產值572.94億元,比上年增長22.7%;房屋建筑施工面積7067.96萬平方米,比上年增長18.0%;房屋建筑竣工面積2901.19萬平方米,比上年增長7.5%。
四、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業
投資總量突破1500億元。全年全市在建施工項目共1620個,比上年增加2個。其中新開工項目1259個,比上年增加16個。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59.22億元,比上年增長20.8%。一、二、三產業投資分別完成8.12億元、1024.12億元和526.98億元,比上年分別增長52.3%、23.2%和16.1%。三次產業投資分別占投資總量的0.5%、65.7%和33.8%。民間投資比較活躍。全市民間投資完成1363.21億元,比上年增長24.9%,比全市投資增速高4.1個百分點;占投資總量的87.4%,拉動全市投資增長21.0個百分點。
工業投資主體地位突出。大力實施“工業興市、產業強市”戰略,推進工業項目建設力度,工業投資仍為全市投資增長的主動力。全市工業投資完成1023.12億元,比上年增長23.1%;工業投資占全部投資的65.6%,占比居全省第一,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.9個百分點。
房地產開發投資較快增長。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77.14億元,比上年增長23.5%,比全部投資增速高2.7個百分點,拉動全部投資增長5.6個百分點。全市房地產施工面積3965.80萬平方米,比上年增長3.4%。其中住宅施工面積2942.77萬平方米,下降2.2%。全年銷售商品房面積584.12萬平方米,比上年下降29.0%。其中商品住宅銷售524.29萬平方米,下降29.6%。
五、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
國內消費穩步增長。2014年,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7.96億元,比上年增長12.6%。按消費形態分,批發和零售業實現436.76億元,增長13.3%;住宿和餐飲業實現61.23億元,增長7.4%。按城鄉市場分,城鎮實現391.12億元,增長13.3%;鄉村實現106.84億元,增長9.8%。
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99.26億元,比上年增長8.9%。其中,食品飲料煙酒、服裝鞋帽針紡織品、日用品分別實現23.07億元、9.48億元和4.99億元,分別增長2.4%、10.8%和4.4%;汽車類和石油類分別實現58.38億元和36.56億元,分別增長2.1%和27.2%;報刊雜志類實現17.62億元,增長15.2%;家用電器類實現19.44億元,增長4.2%。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9.94億元,比上年下降0.2%。
對外經濟穩步發展。2014年,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37.55億美元,比上年增長13.0%。其中出口29.40億美元,增長5.7%;進口8.15億美元,增長50.4%。全年出入境檢驗檢疫18809批次,比上年增長8.7%;出入境檢驗檢疫金額達11.85億美元,比上年增長33.4%。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71家,新批及凈增資3000萬美元以上企業25個,新批協議外資14.16億美元。全市實際到賬外資6.65億美元,比上年增長33.2%。
六、園區經濟
工業經濟規模不斷擴大。截止2014年末,全市開發區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33家,比上年增長14.1%;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854.44億元,比上年增長21.5%;實現工業增加值455.90億元,比上年增長22.3%;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10.81億元,比上年增長20.1%;實現高新技術產值592.09億元,比上年增長19.9%。
固定資產投資再上新臺階。2014年,全市開發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61.93億元,比上年增長19.4%。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636.29億元,增長15.5%。全市開發區新開工項目370個,比上年增長11.8%,其中工業項目284個。全市竣工項目307個,比上年增長31.8%,其中工業項目238個。
財政實力進一步增強。2014年,全市開發區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8.31億元,占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56.3%,比上年增長25.1%,比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速高11.6個百分點。全市開發區共實現稅收收入162.03億元,比上年增長22.1%,占全市稅收總收入的55.4%。
外資外貿增長較快。2014年,全市開發區實際到賬外資6.30億美元,占全市總量的91.0%;比上年增長29.7%,比上年增速提高25.7個百分點。全市開發區實現進出口總額33.76億美元,比上年增長10.4%。
七、交通運輸、郵政電信和旅游業
郵政通信業快速發展。2014年,全市郵政通信業實現郵電業務總收入55.50億元,比上年增長38.8%。其中,郵政快遞業務收入25.26億元,增長141.5%;電信業務收入30.24億元,增長2.4%。在4G投資帶動下,電信業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754萬門,比上年增長17.8%。年末全市有各類電話用戶496.57萬戶,電話普及率達103部/百人。年末有國際互聯網用戶331.71萬戶,比上年末凈增14.77萬戶。快遞業全年收寄各類快件1.81億件,比上年增長99.7%;實現快遞業務收入21.65億元,比上年增長202.8%。
圖62010-2014年郵政通信業營業收入變化趨勢圖
交通運輸能力穩步提升。2014年,全市完成客運量10356萬人,比上年增長4.7%;實現旅客運輸周轉量94.73億人公里,比上年增長5.9%。完成貨運量8379萬噸,比上年增長6.3%。其中,公路貨運6572萬噸,增長6.3%;水路貨運1807萬噸,增長6.2%。實現貨物運輸周轉量208.04億噸公里,比上年增長6.8%。其中,公路貨物周轉152.78億噸公里,增長6.6%;水路貨物周轉55.26億噸公里,增長7.1%。完成港口貨物運輸吞吐量2309萬噸,比上年增長9.1%。2014年12月,貫穿市區的宿淮鐵路正式開行客運列車,全面構建起鐵路、公路、水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。分頁標題[/!--empirenews.page--]
旅游業迅速發展。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145.70億元,增長44.7%。其中旅游外匯收入542.29萬美元,增長26.6%。全年接待國內游客1348.6萬人次,增長34.5%;接待入境過夜游客0.41萬人次,增長10.8%。項王故里景區、乾隆行宮獲批國家4A級景區;克拉嗨谷、中國糧食博物館、中國棉花博物館獲批國家3A級景區;洪澤湖濕地公園、三臺山森林公園獲批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。
八、財政金融
財政收支平穩增長。2014年,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438.5億元,比上年增長14.8%。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210.1億元,增長13.5%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稅收占比86%,比上年提高0.7個百分點。工業稅收增長較快。全市工業企業地方級稅收完成25.3億元,比上年增長34.8%,高于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幅21.3個百分點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工業稅收占比12.1%,比上年提高1.9個百分點。全市完成財政總支出489.5億元,比上年增長14.5%。其中公共財政支出345.6億元,增長11.1%。一般公共服務支出下降14.2%,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為7.1%,比上年下降2.1個百分點。民生支出水平提高。全市教育、社會保障和就業、醫療衛生、農林水、住房保障等五類民生支出完成234.3億元,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比重達67.8%,比上年增長19.3%,高于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增幅8.2個百分點。
金融業發展較快。全年金融業實現增加值81.01億元,比上年增長19.8%,快于服務業增速8.8個百分點。截止2014年末,全市有銀行業金融機構24家,保險機構32家,小貸公司39家。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599.0億元,比年初增加123.4億元,增長8.4%。其中,單位存款余額738.5億元,比年初增加38.4億元;個人存款余額836.7億元,比年初增加84億元。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483.1億元,比年初增加201億元,增長15.7%。保險體系逐步健全。2014年,全市市級專業保險機構已達32家。其中人壽保險14家,財產保險18家。全市保險從業人員達到1.6萬人。全市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45.78億元,比上年凈增11.94億元,增長35.3%。其中產險保費收入17.86億元(含農業險1.87億元),比上年凈增3.47億元,增長24.1%;人身險保費收入27.92億元,比上年凈增8.47億元,增長43.5%。
九、社會事業
科技創新取得顯著成績。2014年,全市獲省級以上科技項目173項,獲批資金近1.1億元,比上年翻一番。其中爭取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5個,為歷史之最。加大科技政策落實力度,共落實科技政策減免稅8405.36萬元。深入實施“創新券”制度,全市共向980家企業發放8571萬元科技創新券,為170家單位兌現2144.4萬元,帶動科技投入2.74億元。全市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9家,總數達130家。新認定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37家。新增市級高新技術企業48家,總數達131家。新增省級企業研發機構35個,總數達163家。全市專利申請量達到8785件,比上年增長16.3%。其中企業專利申請量6571件。全市授權專利4306件,PCT國際專利申請實現了零的突破。
教育發展實現新突破。加快推進城鄉幼兒園規劃與建設,全市新建、改擴建幼兒園120所,新增省優質園36所、市優質園36所。全市共有省優質園225所,占比達61.6%。大力開展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(區)創建工作,宿城區通過國家督導認定,其他縣區均通過省級督導認定。全市高考本科達線人數連續5年突破萬人大關,高考本科達線15720人,達線率39.7%,分別比上年增加1787人、提高5.3個百分點。其中被“清華”、“北大”錄取26人,位居全省第四。創建省高水平現代化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3所、省品牌特色專業6個、省高水平示范實訓基地6個。
醫療衛生事業穩步發展。社區衛生服務站啟動實施基本藥物制度,村衛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進一步規范,全市已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990個,其中236個達到示范化標準。65歲以上老人實行免費體檢,市殘疾人康復、托養中心建成并試運行。市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啟動建設,市第一人民醫院完成外裝,市人民醫院外科大樓投入使用,市婦產醫院、洋河新區人民醫院實現整體搬遷,榮獲“健康中國夢-全國民營醫院發展示范城市”稱號。鄉、村兩級定點醫療機構門診分別按45%和50%比例補償藥費。全年門診及住院補償受益1504.83萬人次,較上年增長21.7%。制訂《宿遷市大病保險暫行辦法》,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大病保險工作。
文化事業亮點紛呈。市博物新館、圖書新館、檔案館建成使用,文化共享工程服務點實現村級全覆蓋。全市新增有線電視用戶15.14萬戶,送戲下鄉560場,送電影下鄉2.08萬場,送圖書下鄉10萬余冊。全市舉辦大(中)型文化活動、藝術展覽45次。其中各類書畫、攝影專業藝術展覽31次,各類大型文化活動14次。成功舉辦首屆宿遷市書畫家省展,承辦省美協新人美術作品展。建成24個非遺傳習所和傳承保護基地,培育省級代表性傳承人8人。新增中國書協會員10人、中國美協會員4人。入展蘭亭獎、獲得全國美展提名獎等國內書畫重要獎項人次創歷史新高。6部作品獲省第九屆精神文明建設“五個一工程”獎,長篇琴書《白綾記》榮獲中國曲藝界最高獎-牡丹獎,大型現代淮海戲《鄉村好人》列為省級舞臺精品工程。“速新聞”正式上線。龍王廟行宮和中運河段入選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,成功舉辦項王故里新年祈福開門迎賓大典。
十、人口、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
2014年末,全市戶籍總戶數149.47萬戶,比上年增加0.92萬戶。戶籍總人口580.74萬人,比上年增加8.63萬人。常住人口484.32萬人,比上年增加2.42萬人。常住人口出生率13.78‰,死亡率7.53‰,人口自然增長率6.25‰。全市城鎮常住人口260.27萬人,城鎮常住人口占53.74%,比上年提高1.4個百分點。
全體居民收入穩步增長。2014年,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8元,比上年增長11.0%;人均消費支出10450元,比上年增長9.2%。恩格爾系數為36.3%。
城鎮居民收入突破2萬元。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96元,比上年增長10.4%,扣除價格因素,實際增長7.8%。工資性收入是拉動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,人均11421元,增長10.1%,對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54.4%。經營凈收入、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人均分別為4910元、1031元和3033元,分別增長10.4%、10.7%和11.4%。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平穩增長。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3463元,比上年增長7.6%。恩格爾系數為36.1%,比上年下降0.2個百分點。分頁標題[/!--empirenews.page--]
農村居民收入穩步提高。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7元,比上年增長12.1%,連續11年保持兩位數增長,扣除價格因素,實際增長9.5%。四大類收入全面增長,工資性收入5974元,增長11.3%,對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48.2%。經營凈收入、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分別為3737元、259元和1708元,分別增長13.1%、13.7%和12.3%。農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。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7702元,比上年增長11.6%。恩格爾系數為36.6%,比上年降低0.3個百分點。
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。統籌推行“幸福行動”,“五險”擴面31.4萬人次,城鄉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370元和305元,農村五保集中、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5800元和4600元,城市“三無”老人供養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9000元。全市擁有養老機構178個,其中公辦公營養老機構(鄉鎮敬老院)111個,公建民營和民辦養老機構67個。市區和各縣區均建立了公辦老年公寓,居家養老服務中心(站)1160個,社會養老床位總數達到3.4萬張,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超過45張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5.4%,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98%以上,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8%以上。新農合制度進一步完善,參合人數達387.26萬人,參合率99.85%。新農合基金實際到位15.73億元,全年累計補償14.76億元。率先發放省統一社保卡300萬張,實現了醫保待遇結算和養老金待遇領取功能。首次參與國家社會保險服務標準制定,被國家人社部確定為全國社保基金社會監督試點城市。
(1)本公報使用的數據為快報數。
(2)地區生產總值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其分類項目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,為實際增長速度;其他指標除特殊說明外,按現價計算,為名義增長速度。 |